优德体育在线

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  媒体

【新华网】南京92岁老中医济世70年 捐17本存折助贫困生

新华网南京12月10日电(庞雪汀 刘丹青)他,妙手仁心70载,92岁高龄仍坚持每周坐诊;他,数十年蜗居在老房子里,却将17本存折、一生的积蓄70万元捐给贫困学子;他,身为名医大家,却坚持诊费不过40元,只为让老百姓“有钱治病”……他就是孟景春,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著名中医学家、新中国内经学教育的“开疆者”。在中医药同仁眼中,他是传说中的“大家”;在病患者眼中,他是妙手仁心的“医者”;而在莘莘学子眼中,他是大爱无疆的“大儒”、“业师”。

“以前的事情,不谈了,都是我该做的事。”在被问起捐款助学的事情时,孟老只是这样淡淡地说。然而在这样的淡泊与宁静之后,却是孟老一生无欲无求的济世之心,“俭”、“德”、“仁”、“爱”的青云之志。

92岁高龄的名医孟景春仍坚持每周三次坐诊。


名闻乡里的“孟先生”:18岁拜师,20岁济世

十八岁那年,孟景春正式拜入了孟河医派名医汤礼门先生的门下。白天,孟景春跟着汤先生抄方,兼做些杂活,如熬膏药、摊膏药、研中药、做纸拈等,基础的临床操作技术得到了很好的练习;晚上,他便自学先生指定的5本必读医著《伤寒论》、《本草问答》、《医经精义》、《血证论》和《金匮要略》,并琢磨白天所抄的医案。此外,《中医辑要》和《汤头歌诀》等孟景春也都背得滚瓜烂熟。汤先生一月中会抽一两次时间,把学生集中起来讲解医案和学习重点。如此,学习的时间安排得很紧却很充实,书本上的知识也一一在临床上得到印证,正所谓“读书三年不如抄方一年”。

凭借着个人对中医事业的满腔热忱和勤学善思的精神,孟景春在中医学习之路上不断摸索,二十岁上便顺利出师悬壶济世。凭着拜师时的刻苦学习及自身极高的悟性,加之正式行医后不断地深入学习和总结,孟景春在行医临床时的成果也逐渐显现,甚至还治好了当时一些老中医都束手无策的疑难症,一时间在当地小有名气,年纪轻轻便被百姓们尊称为“孟先生”。直到现在孟景春回到乡里,遇到一些七八十岁的老人还是这样称呼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孟景春被选入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南京中医药大学前身)学习,成为该校的第二批学员。在一年的理论学习后,孟景春以“优秀毕业生”的身份毕业,并选择了留校任教。孟景春与同期的周仲瑛、孟澍江、陈亦人等大师一起,见证了南中医历史上最辉煌的时代。


新中国内经学教育的“开疆者”

传统中医教育一直是以师带徒的形式进行的,像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这样大规模的群体性课堂教学形式来培养中医,在当时确实是个新生事物,教材的稀缺成了摆在眼前的最大难题。为了适应新兴的课堂教学的需求,在时任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副校长由崑的领导下,青年孟景春在浩瀚的古医籍中苦苦钻研,结合自己的经验学识,主编或参编了一系列系统科学的内经学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包括《内经辑要》、《内经讲义》、《内经选读》、《素问译释》、《灵枢译释》等,完成了一个从无到有的创举,在海内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其中,《内经辑要》曾在莱比锡世界博览会上展出并获金奖,其与《内经讲义》等一起成为后辈学习《内经》之经典著作,在新中国中医药教材史上产生了巨大影响,卫生部主持编写的第一版全国中医学院统编教材就是在这批教学大纲和系列教材的基础上编修而成的。

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孟景春常说,这是一种对千百人传道授业的重要事业,来不得半点马虎,一定要以一丝不苟的态度,谦虚谨慎地听取别人的意见,才能达到基本满意的程度。因此,在开始编写前,孟景春总是要遍查历代医家之见及各省、市的中医杂志,凡涉及相关内容的文章都进行了广泛的涉猎,再比较分析,择善取之,或作注释,或作按语,力求全面公允。广泛收集资料后,要反复征求其他教授、专家的意见,直至初稿完成后,还要再度多方听取意见不断修改,才能放心交给出版社付印。国医大师朱良春对此曾有中肯的评价:“孟景春是新中国成立后内经学方面的奠基人之一,他的著作理论联系实践,言之有据,以理服人,充分突出了中医学之精粹,读之如沐春风,迪智开慧。”


诊费仅40元:“得让穷人有钱看病”

孟老总说,中医工作者任何时候都不能脱离临床。临床,是中医工作者最大的实验室,也是最好最可信的实践出真知的所在。因此,在繁重的教学和行政工作之余,他始终坚持每周两次门诊不间断。在临床过程中遇到典型的病例,他也要随时记录,作为授课和科研的资料。退休后,孟老没有了教学和行政任务,闲不下来的他便自行增加临床工作,每周坐诊5次。直至步入耄耋之年,身体条件实在不能负荷如此繁重的门诊量,近年来才逐渐降到每周三次门诊,寒暑雨雪从无间断,到如今,孟老行医已有70多个年头……

跟随孟老抄方的学生心疼地跟我们“抱怨”,孟老看起病来总是废寝忘食,不顾自己已是90高龄,时常从早上八点一直看病看到下午三点多,特别是对于一些外地慕名而来的病人,他体谅人家路途遥远,即使在吃饭,都要把饭碗放下,给病人看完了才吃。

许多人都不敢相信,孟老这样的名医大家挂号费一直在初诊20元、复诊15元的标准上维持了很多年,而孟老弟子们的诊金都已经纷纷提到了150元甚至更高。直到近几年,为了控制门诊量、减轻他的工作负担,在医院的强烈要求下,孟老这才同意把挂号费调整为初诊40元、复诊30元。

孟老说,“我自己现在拿着退休工资,儿女经济条件也都比我好,不需要我支持。我看病目的不是挣钱,不是靠诊金来维持我的生活。我拿着工资已经够了,生活再提高也没有什么意思。对于有实际困难的老百姓,在我能力范围内当然是能帮就帮。”

孟老用药更是精简,坚持“小处方”,不愿为病人多增一分负担,如非必要,绝不用贵药、奇药。他曾经治好了一位20多岁腿部水肿、多处求诊治疗不愈的病人。病人慕名而来,起初,对于他开出的不满十元一付的方子很不满意,将信将疑。孰料一个疗程下来,20年顽疾几乎痊愈,效如桴鼓,病人惊喜不已,当即送来了“中医泰斗,今世华佗”的锦旗。

“医为仁术,用以济世活人,不能以术求利”,这是孟老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沉甸甸的十七本存折

2009年,孟老主动联系了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说要拿出20万元捐给家庭贫困但品学兼优的中医学子。当他把钱交到院领导手上的时候,在场的老师霎时全部红了眼眶……整整17本存折!要知道,孟老退休早,诊金也不高,家庭经济条件并不宽裕,这沉甸甸的17本存折是他多年来省吃俭用、辛苦积攒的积蓄,其中最低的一本甚至只有一千元。学院方面和孟老的子女一再劝他留一点钱在身边养老,都被他一一拒绝。无奈之下,学院还是遵照孟老的意愿,用这20万元成立了一个奖学金,在给奖学金命名的时候,学院又遇上了难题——孟老坚决不同意以他的名字命名。在孟老的坚持下,奖学金被命名为“树人奖”。他说,他只有一个要求,就是奖学金一定要用来奖励热爱中医、品德高尚的学生,他不要求学生们回报他,只要求课余时间能跟他抄抄方,能早一点接触临床。奖学金设立以来,已经有128名学生受惠,但他一次次婉拒师生们送来一点点心意,有时甚至只是一束鲜花。2013年,孟老再度拿出50万元,在学校设立了“临床带教奖”,专门用于奖励优秀的临床带教老师。这一次,他对学校唯一提出的要求仍然是——“不要宣传这个事情”。

熟悉孟老的人都知道,孟老自己的生活极其简朴,至今仍住在汉中校区边上的老教师楼里,掩映于城市的高楼大厦间,家具陈旧简单,倒是书橱就占了一整面墙。尽管孟老勤俭克己,但却慈厚怀众,他资助起学生来总是不遗余力。早在80年代起,孟老就开始资助学生,给家庭贫困而勤奋好学的学生每月补贴生活费。前些年,基础医学院08届毕业生孙龙为找不到理想的工作而苦恼,萌生了自己开一家中医诊所的念头,却又力不能及。孟老听闻此事,非常支持孙龙自主创业的想法。孙龙抱着试试看的态度问孟老:“如果我开诊所,您愿意来给我坐诊吗?”没想到,孟老一口答应下来,说,“只要你开,我就过来!”孟老听说孙龙创业资金紧缺,而此时他的积蓄已经全部用于设立“树人”奖学金,于是他翻箱倒柜把工作多年出国访问交流时留存的一些外币找了出来,全部兑换成人民币凑了一万元现金交到孙龙手上。诊所位置偏远,离孟老的住所有20公里的距离,为减轻学生负担,每次他都是自己打车前往,后来学生找了车接送,他还坚持要支付车费。在孟老的坐镇下,几年下来,孙龙的中医诊所在南京仙林地区已是小有名气。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可以说,中医已经融入了这位耄耋老者的血液,并与他相伴一生。孟景春教授以身作则地践行了南京中医药大学“仁德、仁术、仁人”的“三仁”教育理念。他对学生的关怀、对中医事业发展的关心,无不体现出一位“铁杆中医”的赤诚之心,无不体现出他悬壶济世、宅心仁厚的大医风范。他将毕生心血倾注于中医事业,为学生、为学校、为学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我常常想,什么叫安度晚年,有两种形式。有的人吃吃喝喝逍遥自在就是安度晚年。我觉得这样不大充实,我常想,一个人如果精力许可的话、人民需要的话,我们就要继续干。周总理说‘活到老、学到老、做到老’,俗话也说‘小车不倒只管推’,只要我还有一分力量,我就要尽一分努力,这样就比较有意义。”孟景春如是说道。


首发:

新华网江苏频道(2014年12月10日):

http://www.js.xinhuanet.com/2014-12/10/c_1113592812.htm




发布时间: 2014-12-11  | 通讯员: )  | 责任编辑:  | 浏览次数: 315  
[ 回到顶部 | 回到新闻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