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德体育在线

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  媒体

【江苏科技报】思政铸魂,“四课堂”协同联动 南京中医药大学打造一流中药学课程

■本报记者何佳芮通讯员李海博

“云母屏开,珍珠帘闭,防风吹散沉香。”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九年制)专业学生邵钧初识这句浪漫的诗词,是在中药学的课堂上,他深深地被诗句的魅力折服,也由此对中药产生了浓厚兴趣。在课程的启发下,许多像邵钧一样的中医学子逐步燃起对中医药的兴趣和热爱,并在扎实的专业学习中不断坚定“大医精诚”的信念,树立“用一生时光挖掘中医药宝库”的高远志向。

“思政香囊”散发出浓浓的中药味道

如何把中药学这门基础课程讲出南中医特色、讲出一流水准,课程团队下足了功夫。团队创新性地将学校“学贯中西、至精至诚”的办学理念和中医药文化中蕴含的丰富思政元素融入到课程教学中,确立了情怀与责任、思维与实践、学术与素养共养成的学德共育教学目标,用一个个“思政香囊”帮助学生固本铸魂,传承中医文化根脉,构建起独具特色的课程思政新范式。中药学课程先后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首批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项目。

中药学教研室主任刘敏副教授积极探索中药学课程思政建设路径,在她看来,中药学连通着中医与中药、基础与临床、经典与现代,兼具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双重属性,是中医药传知、培德、启思、育能的重要途径。因此,团队在国内率先提出将中药学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道德熏陶、情感培养有机融合的思政育人新模式。团队成员张晓东将学科发展史作为开讲第一课,周仲瑛、徐景藩、朱良春等一大批南中医的国医大师成为课程教学中的生动案例,他们引导学生博采众长、兼收并蓄、传承创新,做与时代接轨的中医药人,努力将中医药这一古代科学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

“四课堂”联动培养未来的“精诚大医”

在位于南京中医药大学仙林校区的药用植物园药苑里,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大二学生孙铭璐在周明老师的指导下,逐一识别各种中草药实物并了解其药性;在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学院的实验室里,同专业的孙幸达同学跟随顾俊菲、王巧晗老师进行动物实验,验证大黄这味药材的泻下通便作用……

课堂内外、校园内外、线上线下都是学生学习中药学的大课堂,这样的教学理念,源自团队多年来打造的“四课堂”联动教学模式,即“第一课堂:传统课堂教学,第二课堂:校内外实践体验,第三课堂:课外活动与竞赛,第四课堂:在线网络学习”之间的联动。四个课堂协同共育,使学生接触更加丰富的学习资源,参与更大范围、更多形式的学习活动,对中药产生深刻的专业认知和职业体验。

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中药学课程负责人唐德才教授认为,“四课堂”联动,形成了“空间上并存”和“时间上交叉”、“德智交融、理实一体、学研并举、学用结合”的多元课堂协同育人新模式。“我们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贯中西、国际视野、大师潜质、追求卓越’的中医药拔尖创新人才,让青年学子们成长为未来的‘精诚大医’。”唐德才说。

勇当中药学课程改革的“先行者”

中药学历经几十年的传承创新发展,尤其是近十余年间的研究和实践,坚持以思政为魂,“四课堂”联动模式下的一流中药学课程建设取得突出成效。在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课程中收获了专业知识、情感价值、综合素养的成长,中药综合应用能力提升明显。

课程建设也提升了任课教师的教研能力。团队教师积极学习先进教学理念和方法,强化教学设计和组织能力,中药学教研室青年教师多次在各级教师授课竞赛中获奖。虚拟仿真教学、课程思政项目获批中医学优势学科教改立项,实现了课程建设和专业发展的同向同步。

目前,团队拥有首批国家课程思政示范项目1项,首批国家一流课程2门,首批国家优秀教材奖1项,江苏省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1门,省首届“金课”工作坊项目1项,获批省高校优秀基层教学组织,临床中药学学科带头人当选教育部中医教指委中药学课程联盟理事长,中药学课程改革成效显著。

来源:江苏科技报 2022年11月23日

http://www.jskjb.com:8081/xpaper/appnews/102330/112687/122159-1.shtml



发布时间: 2022-11-23  | 通讯员: 杏雨网 )  | 责任编辑:  | 浏览次数: 10  
[ 回到顶部 | 回到新闻中心 ]